楼主
发表于2024-05-02 21:31:50查看 3回复0浏览 3

新能源最隐藏黑马,净利润剧增160%,市占率全国第三,比亚迪、宁德时代核心供货商! 近期的北京国际车展上,各大厂商通过降价增配的方式吸引了不少消费者,其中搭载三元电池的车型逐渐在展会上拥有了一席之地。 例如全新奥迪Q6L e-tron 搭载107kWh的容量元锂池包,续航里程可达700km,还有阿维塔11搭宁德时代三元锂电池包,将续航里程提至730km。 伴随着元电池的崛起,在元电池里作为核心原料的元前体也将成为关注的点。 那么,三元驱体长逻辑是什么? 力电池的正极材料体分为磷酸锂(LFP)和三元材料(NCM)两种,其三元极材料由三元前驱体通过与锂盐温混合烧结后制成。 三元材料相比于磷酸铁锂具有量密高的优势,少车企在提电车续航能力上更向于利用三元电池。 但三元锂相比磷酸锂在生产中会用到更多的碳酸锂,2021-2023年受到碳酸锂价格走高的影响,国内众车企纷纷推出磷酸锂电池车型,以高性价比池降成本、推动整车销增长。 这使得市场对三元前驱体的需求下降,2023年全球三元前驱体产量为96.8万,同比-4.9%;国内元前体产为83.3吨,同比-5.6%。 但近期元锂和磷酸锂的差从高的23万元收窄至9万元,随磷酸锂的格优势有所降,元电池的占比有望回升。 此外从三元池的应用来,除比亚迪和上汽用五菱外,其余厂均有元电池路线产品,增程车型居多。 随着格战持续,车企将延续降价和配的竞争策,就能源而言,最直的增就是采用三元电池升续航里程,所以元路车型销量有望进步提,从而带动元电池及三元前驱体出货的增加。 过一下行期,驱体场格局又发生哪些变化? 三元驱体生产程复杂、技术壁垒,加上近两年价格行挤压利润空间,使得一些小厂纷纷出,行业集中持续走高。 2023年国内三元前驱体行业出货量五名别为伟股份、湖邦普、格林、华友钴业和金通能,这五个企业市占率之和接近75%,较2021年提升4%。 三元极材料中镍作用提升量密,而随着动力电池对续航力的断提,提镍的含量也就是高镍化逐成为驱体企业的展路径。 2023 年国内高镍三元极材料产量为28.9万,同比增加7%,占比同比增加4%达到49%。 目前国已有伟股份、格林美、华友钴业等厂布局镍前体产品。 其中格林美8、9超高镍(Ni90 及以上)前体等端产品出货13.71 万吨,占出货总量76%以上,居全球第一,且9高镍产品已批量供应4680大圆柱电池市场。 此,中伟股份8系高镍前驱体产品出货量已超13万,出货占比达60%,9三元驱体出货占比达35%。8系和9系高镍前驱体产品出货量别占公司三元前驱体总出货量的60%和35%。 华友钴业的高性能动力电池8-9 系NCM前体产品开发、Ni90+高镍晶产品开发研发项目已完成结项,多中高镍三元驱体产品面向特斯拉、LGC等商已现量产。 元前体材料生产业已形成成熟的“属价格+加工费”计价式,生产所需的镍钴锰等属原材料按市价进行采购,公司收取固定金额或者比例的加工费。 在这种定模式之下,降低金属原材料的成才能使前驱体企业厚利润,目头部企业通行业体化布局来压缩金属原材料的成,主要有两种方式。 一通过拆解回收的动力电池现资的再利用,是直接买矿现从原材料到产品全布局,但目前报废电池数量较少,法满足产能需求,只能作为辅助段,以大数企业都走买矿这一路。 像如格林美通布局回收端镍资以及印尼原矿镍资项目,有望使公司镍资源 2025 年自给率达到70%以上、2027-2030 年现100%自供。 还有伟股份在印尼加速后端冶炼的体化布局,过控新设、股权收购及股合作等方加快镍资方面自供,目前建及建成资粗炼端建设产能达12.5万金属吨。 在众前驱体企业,哪企业具发前景? 在几大元前体的生产企业中,2023年格林美以17吨的出货量居行业第三。 虽然市占上距业第的中伟股份还有差距,但公司较早布局的高镍产品和动力池回收业务将成为公司未来业绩拉升的主要推力。 目前公司的高镍产品(8系和9系)出货量已超13万吨,成为全球第。 同时动力电池回收业务也有“以旧换新”的推力,计到2027年报废汽车回收增长约1倍,而公司是目前世最大钴镍钨源循环利用基地,年处理各种废旧电池和钴镍废弃资能达到5万以上,优势显。 这使得公司2024年第一季的业绩有了较快增长,实净利润4.56亿元,同比增长164.48%,营收同比长36.31%达到83.54亿元。 从具体的财务数据上看,格林美净利润转化为金流能力较为稳健,为公司的持续发提供重要支撑。 从营业利润来看,格林和中伟股份别不,而近五年格林美期间用率降了3.98%,主要因为应付利息减少,财务费用下降,同时研发费变动平稳,公司整体费用控制能力较强。 总结一下,随着元电池的需求提升、磷酸锂和元材料价差缩小,三元驱体场有望再一次回暖,其中格林美业绩已在今年一季有所表现,同时乘“以旧换新”的东,格林美的力回收业务有望成为公司业绩增长的第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