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宝来】追寻鲁迅先生笔下的“江南鲁镇”
发表于2020-04-20 10:13:11查看 164回复9浏览 164

又至周末,前段时间读着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突发奇想想到鲁迅的麾下的“江南鲁镇”看看.....

绍兴 ,

自公元前490年,

越国在那修建古都以来,

直至唐代晚期,一直是今天 浙江 境内最大的城市。

“百草园”、“三味书屋”、“乌篷船”、“戏台”、

“乌毡帽”、“鲁镇”、“咸亨酒店”、“黄酒”、“茴香豆”…

无不从我们小时至中时的课本中出现。

江浙一带有很多大大小小的水乡、古镇,

这次选得 绍兴 也是偶然,

两日的云淡风轻,

我想慢慢说给你听。

初到 绍兴 ,鲁迅先生笔下那些生动画面,就如电影般在我脑海里循环播放,好像我曾经到过“鲁镇”。

临走之前,大雨忽然下,

时晴时雨,才是最 江南 。

仓桥直街|脚下青石板,路边湿苔藓

饥肠辘辘,打开手机导航一看,

40分钟才能步行至仓桥直街,起身,穿鞋。

--------------------------------------------------

难得逃离城市的喧嚣,

不愿再听到车子启动的声音,

也不愿伸手招的。

傍晚时分,想漫步感受烟雨 江南 的静谧与舒适。

吃饭前街边都小店都关得差不多了,

吃完饭更是没有几家是开着的。

住在这儿的人家大概可以“随心开店”吧,

有事早关门,

暇时开着灯看看有无生意,也当作是给路人照明了。

逛完又开着宝来回到住宿

鲁迅故里·百草园|“奇乐无穷”的周家菜地

   “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

      相传叫作百草园。

      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

      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

      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

      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鲁迅提到的百草园,就在鲁迅故居的后方,占地将近2000平方米。

鲁迅故里·三味书屋|严厉私塾里刻个“早”

“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

像是跟着自己的回忆找路,转了个弯,走上几百米路,走过石桥,踏进三味书屋的前门。

三味书屋是清末 绍兴 城里著名私塾,也是那时号称“全城最严厉”的书塾。

鲁迅先生从12岁至17岁都在这儿求学。

书屋的 东北 角,是鲁迅先生从前的座位。

一天他因故迟到,受他先生批评,于是便在书桌上刻了一个“早”字以自勉。

如今的三味书屋,从房屋建筑到室内陈设以至周围环境,基本保持当年原面貌。

鲁迅故里·乌篷船|单橹驾驶的径直“飞”船

轻舟八尺,

低篷三扇,

占断萍洲烟雨。

乌篷船,篷是半圆形的,用竹片编成,上涂黑油。船夫架起一支橹,潺潺激水声在耳边回荡。

很神奇地,只靠一支橹驾驶的船,还是用脚驾驶,船却没有偏离方向,速度不快不慢地径直向前。

来到下一站:

安昌古镇|粉墙黛瓦间“腊、酱”味飘香

在北方,家家户户都知晓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一说。

每逢腊八节,北方地区忙着剥蒜制醋,泡腊八蒜,吃腊八面、腊八粥;

而在南方腊八很少提,也很少专门庆祝;

但在 安昌 ,整个“腊月”风俗都被保留了下来。

直到今天百姓们仍把腊月当作盛大的节日。

曾是商贾云集的重镇,

也是连接方圆百余里的产品集散地,

安昌 “挟水运之利,仗物产之丰”,

是数百年间整个浙东地区的重要棉花集散地。

当时,各地的商人到了腊月时节不能回家,

于是 安昌 百姓就用

「裹粽子、灌腊肠、舂年糕、扯白糖」等习俗

来宽慰四方客人的思乡之情,

这些传统工艺,至今依然能在 安昌 老街上看到。

古镇一衣带水,

河两岸长廊檐下挂满了腊肠、腊鸡、酱鸭、鱼干,

色泽鲜亮,香味互串,

是一道别有风味的景色。

带有传统特色的店铺作坊和翻轩骑楼错落有致。

商铺后逼仄幽深的小弄两旁是古朴旧貌的民宅,没有过多的装饰,如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

安昌 是真真实实乌篷船的故乡,

本来游人也不多,坐乌篷船的游人更是少之又少,

大多的乌篷船在水上荡漾,或停靠在岸边,船夫则在岸上闲坐聊天、或一遍在水中撑船,一边与岸上船夫吆喝。

第二天一洗漱完,就往酱油厂里跑,香味愈来愈烈,和普通的酱油是不一样。

老酱人说:“用面粉、黄豆酱饼,

通过蒸熟、发酵、摊晒,

然后将酱饼捣碎和盐汤盛入七石缸,

经六个月日晒夜露,待酱料完全熟化,再进行压榨过滤。”

“仁昌酱园”就是这样一直沿用传统手工工艺制酱。

因为平时工作劳累,想逃离城市生活,到某处去放松身心,想“偷得浮生半日闲”,可以选择住上一晚。

感受完“江南鲁镇”的宁静,驾着宝来,继续回到工作的环境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