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远方的武夷山】沿着花仙谷去品大红袍的茶香在水帘洞聆听朱子的读书声
恭喜楼主,本帖被收录进
『精选日报-旅行游记』
更多精彩内容
点击此处
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武夷山能在众多的中国名山中脱颖而出,不仅因为这里有秀丽的自然风光和举世闻名的大红袍茶叶,更是因为这里出了个朱熹,从而使武夷山成为了新儒学、理学的圣地。
怀着不舍之情就要告别这处处留下朱熹老先生啷啷读书声的武夷山。无意之间,这次游览庐山和武夷山,都与朱子紧密相连。今天准备游览武夷山的水帘洞和电视剧花仙骨的取景之地:岩骨花香慢游道。这条路因是大红袍最核心产地,也有“中国最贵慢游道”之称。
在去水帘洞时偶遇一陕西老哥,我们相约一块游览水帘洞。水帘洞因当地三个月没下雨而失去了原有的风采,但考虑到武夷十景俺应该一个都不能少,所以还是觉得有必要来看看。岩骨花香漫游道因旅店主人多次推荐,决定还是把它列武夷山的行程之中。至于有国宝之称的株大袍祖树,对我这茶盲来讲,停步于此,用“顺带”二字来形容似乎比较好。
下了游览车后随着这条小道登台阶而上。
在武夷山,你处处可见朱熹的痕迹。如你在漂流九曲时,船工给游人们唱的就是朱熹的《九曲棹歌》(见我的九曲帖)。而水帘洞,就如朱熹生前改变儒学边缘化实践的重演。
上完台阶眼前一片开阔,后有一山环绕,此实为读书的好去处。
有人曾如此评价孔子:“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清人顺着此说来了句神补刀:“天不生朱子,仲尼如长夜。”这种说法,己然把孔子与朱熹的历史定位相提并论了。
来到山脚就是水帘洞所在。平时山顶有山泉从山顶而下,形成帘状,引从古至今的人在此驻足观赏。今天无水,此景马上让我想到的是晋地的悬空寺。虽然没有木柱,但风景的风格还是十分相近。
对于朱熹,留给我们这代人的印象还是比较负面。从鲁迅先生那代先哲们的“打倒孔家店”,到八十年代第五代导演张艺谋们的《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无不是批判朱熹所代表的新儒学、理学。
沿台阶而上,木屋就是纪念朱熹的“三贤祠”。
元、明、清三朝,“朱子说”成为三代官方的统治思想。清王朝的科举考试,更是以一部朱熹所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学子们获取功名的考题标准答案。凡是出自“四书”的题目,必须以朱熹的注解为准,不允许考生提出解释。
中国文人“天人合一”思想的推崇者朱熹老先生及众多的同行者看来,水帘挂前川下读书把酩,谈天说地,这里不失为佳地。
应该讲,不能在科举考试的答题中提出新解释,确实与当下提倡的“创新社会”格格不入,也确实与近代中国社会的落后有关,但这应该是统治者施政的问题。我们应该思考的是,是什么让朱熹的思想引起了元明清三代统治者的共鸣,成为其作为统治的主要思想体系。。
在水帘洞众多的石刻中,这幅“赤壁千寻晴疑雨,明珠万颗画垂帘。”被誉为“山中最佳之景”。
在众多统治者中,康熙帝对于朱熹思想在全国的推广起到了巨大的重用。
“赤壁千寻晴拂雨,明珠万颗画垂帘。”大家隔着水帘望去,洞外的茶园竹丛,村落人家,一片迷濛,是否犹如一幅淡雅的山水画。
当时康熙王朝最紧迫的事情就是消除满汉矛盾,重建社会秩序。他意识到,用汉人接受的孔孟之道治国,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水帘晴雪”,系石川(作者生平不详)所题写。这两方题刻,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生动逼真地勾画出水帘洞的景观。
当时可供康熙帝选择的除了朱熹的理学,还有在明朝未年开始,在知识分子中具有广泛影响的王阳明心学。当时康熙帝身边的老师李光地和熊赐履,他们恰恰都是“朱子学”的拥护者。李光帝和熊赐履把复兴理学的希望,寄托在康熙帝上,断对其进行理学思想、朱熹治国型理想灌输,促使康熙帝终选择了朱熹。
水帘洞内,轩爽敞亮,可容数百人。
王阳明学说特别强调人心的作用。心学认为,心即是理,心外无理。这从康熙帝的角度来讲,就不太认可了。因为统治者认为,如果每个人都认为,每个人的心都是理,那国家则无法治理。
洞顶有泉下落,形成高达80米的瀑布,水大时如水管涌出,汹涌澎湃,水小时如白色玉带,随风飘洒。在风中飘过来的水中,后人们在此聆听着朱熹和他的好友那阵阵读书声。
康熙认为,朱熹的理学与王阳明的心学相比较,其地位当然不能相同了。朱喜强调正人心、纠风俗、做圣贤无疑更符合其统治。
洞中还有三贤祠、三教堂和清微洞真观三座石建筑遗址。沿崖这数栋茶室,为原奉祀宋体朝大儒刘子恽、朱熹、刘珙的三贤祠和奉祀孔子、老子、释迦牟尼的三教堂的遗址。关于三教堂曾流传这么一个有趣的故事:三教堂内,原奉的孔子、老子、释迦牟尼,进香有儒、道佛教的徒,时间久儒士们就发一个问题,羽士主持教堂时,子塑像就居;僧人主持时,释迦牟尼像就居中,唯儒士没主持教堂,所以孔子的像就直冷在旁。儒士们发现这个问题后,分气愤,状告到县衙门,写道:“惟吾夫子屈尊处末,亵渎已极,所望崇邑事诸群为之整饰耳。”由县太爷也是儒士出,于此事得到了妥善处理。朱熹一生都在重恢复儒学的地位而奋斗,可在他后,儒学的室之地,仍需官方一纸文书来证。
大幅石刻“自古晴檐终日雨,春秋花月一帘珠。”与瀑布相映成趣。
在康熙年期,朱子学说的影响力达到了顶峰。康熙五十二年康熙帝在《朱子全书》写序,他如此评价朱熹:朱夫子集大成,即朱熹集宋代以前儒家学说之大成,而绪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规。
水帘洞留下了刘子翚、朱熹、刘甫讲学郊游的胜迹,从此为邑人所津津乐道。绍兴十七年(1147年),刘子翚逝世,邑人在洞内构建屏山先生祠,供奉刘子翚神主,朱熹亲题匾额“百世如见”。
最高统治者一般不轻易给一本书作序。那么给《朱子全序》作序,无疑是经过慎重考虑过的决定。
刘甫、朱熹逝世后,后人又增立这两位贤人神位于祠内配祀,邑人俗称为“三贤祠”。祠在“水帘洞内右,祀刘屏山子翚、朱晦翁熹、刘岳卿甫。” [清·董天工《武夷山志》卷十五]清康熙年间,祠堂被泉州僧人景真倚仗势力占领,擅开茶行,为此激起民愤,申告官府。后由福建巡抚令饬禁,恢复奉祀刘屏山,禁令刻在水帘洞左。
在李光地们看来,朱熹是宋代新儒学的集大成者;
三贤祠自南宋创建以来,历经八百余年,虽历经沧桑,祠堂几经圯毁,但由于摩崖石刻的官府饬令依然历历在目,所以旧址仍然多次重修,旧貌未改。至民国,三贤祠遭劫难。根据民国《崇安县新志》记载:“近由俗人改建三教堂,祀孔子、子、释迦,殊为不伦,亟宜恢复旧观,存古迹。”约在1943年,三堂又恢复旧三贤祠。三贤祠顶覆瓦,倚靠突的崖顶作为屋顶,风雨侵,蔚为奇。
朱熹总结并重新解释了儒学;
刘子翚是南宋理学家、文学家,崇安五夫里人,他的父亲刘韐曾任河北、河东宣抚副使等要职,刘子翚少年时以父荫授承务郎。靖康之变后,其父刘韐出使金营被扣押,不屈自杀。当时刘子翚30岁,悲愤欲绝,从此厌于朝政。年后任兴化军(今莆田)判,久,借病辞居武夷山,主管冲佑,隐居在五夫的屏山书院潜心著述和讲学,世人称屏山先生。
他使从魏晋南北朝以来,逐渐边缘化的“孔孟之道”恢复了正统地位;
他曾专心教诲朱熹苦读成名,还携带朱熹在水帘洞讲学。朱熹曾称赞刘子翚是幼年受益最深的老师。
科举考试以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为准;
朱熹像。
人们的待人接物,居家处事等行为规范,则以朱子《家礼》为范本。
简单的讲,我们今天了解的儒学,都是经过朱熹重新解读的新儒学。
朱熹,
刘甫,字岳卿,崇安人,明朝徐表然的《武夷山志》载:“刘甫的父亲刘衡,字兼道,邑人。建炎初以勤王补官,从韩世忠败金兵于濠,累功迁秩,晚年弃官抱道武夷,筑小隐堂,与胡明仲(即胡寅)讲学讨论,时以诗酒自误,晨月夕常吹笛,或慷慨舞剑,意气浩如也。”刘甫顺从父亲的遗愿,终不仕。明代徐表然《武夷山志》还说他“事亲孝,闻隐武夷山北水帘洞,朱文公与蔡山(蔡元定)诸贤频诣其庐,讲义理。尝约文公(朱熹)结庐五曲,未几卒。
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全方位的。
为纪念刘甫,朱熹老先生以诗哭之曰:‘曾说幽栖地,与君共接连。欲携邀月酒,同棹转鱼船。遽尔悲闻笛,真成叹绝弦。林狷催老泪,为子一潸然。”淳熙辛丑七年(1181年)朱熹和高足蔡元定等人曾应刘甫的邀请,重来此地游览,崖壁上曾留有朱熹手书纪游题刻。文曰:“刘岳卿几叔招胡希圣、朱仲晦、梁文叔、吴茂、蔡季通、冯作肃、陈君谟、饶廷老、任伯起来游。淳熙辛七年十三,仲晦书。”
这种影响力乃延续至今!
岩壁上这“活源”二字,系清光绪壬午陛用总兵浙江象山协副将楚南余宏亮所题写。相传活源取自朱熹《观书有感》一诗:“半庙方塘一鉴开,云影天光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古人在此勒上“活源”二字,即点出了水帘洞的致,又勾起人们对朱熹求学精神追思,恰到处。
中国传统文化的著名学者钱穆先生曾说:中国历史,前古有孔子,后古有朱子。
今天的三贤词,仍然是儒学的胜地。
把朱熹和孔子并列,会不会夸张?学者们认为,如果从文化地位来讲,孟子应该是反次于孔子的,所谓“孔孟之道”。但从时间上讲,孟子思想仅比孔子思想晚了一百多年,其发展、总结也仅仅是这一百多年的事情。
我告别水帘洞朝大红袍而去。
但从时间上看,孔子是总结了夏商周以来1500年的文明。而朱熹则是对孔子以来1500年文明的总结。
武夷山九十九岩之一的瑞泉岩,绝美之地!
朱熹的好友辛弃疾曾如此评价:历数唐尧千载下,如公仅有二三人。康熙帝则赞其为: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传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规!可见身前身后对其评价之高。
那么朱熹为什么能与孔子相提并论呢?他在传承孔孟儒学中,到底做出了什么贡献?
迎面山风徐徐,行走在绝壁之间,真乃一大美事。
从魏晋南北朝开始,儒学的主流地位受到了挑战。其中主要就是佛教的影响变大。
很多游人常因水帘洞无水而抱憾,可我认为,追忆先贤也是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一部分。
隋唐时代,佛教包括道教的思想地位已经超过了儒学。唐朝有的皇帝已把佛教和道教立为国教或者是相似的地方。
前面行走的是那位西安老哥,我们就要再此分别了。
据相关史籍记载,我们可以找到大量佛教兴盛的记录:洛阳城闪三分之一的住宅都为寺庙,北齐四分之一的人口是佛学的信徒。我们熟悉的诗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描述的也是佛教的兴趣。
绝壁长几百米,可以几位好友在此学学朱熹老先生和那几位好友,汲水饮茶。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庐山脚下的东林寺,就是佛教进入寻常百姓家的见证者。
这里有个好听的名字叫岩骨花香慢游道。
面对世事纷扰,人生无常的时代,外来的佛教文化告诉众生,我能够给你允诺来生,以此减缓众生的痛苦。而这正是儒学所没有的功能,这也就提高了佛教在身处战乱时代百姓的吸引力。
除了这个名字听上去充满了诗情画意,这条山路还隐秘着中国最值钱的茶树。
从魏晋南北朝开始,中国陷入了长期的战乱之中。从东汉时就已开始传入了我国的佛教开始流传开来,它填补了儒学并不关注的一些问题。比如孔子说过,未知生,焉知死,不解决人死后的事情。
过了石桥就分路了,但游人还是多选择了岩骨花香漫游道。当然,永乐寺是武夷山最大的寺庙,不过修复后的永乐寺,远没有还完整的保留着百年前,中国乡野状态下的慧苑寺更打动的的心灵。
而佛教关于人去世后却有着自己的见解,例如轮回等等。
岩骨花香慢游道。除了这个名字听上去充满了诗情画意,这条山路还隐秘着中国最值钱的茶树。
大量的人在生活中是需要寻求精神上的安慰,而佛教则满足了人们的需要,而这并不是儒学的长项,这就使得佛教开始兴盛起来。
这里环境清幽空气清新。虽然漫游小道两旁全是山,似乎和走在农村的山路里无异。
佛教进入中国,就始终围绕着人和宇宙这二大问题展开,这就满足了市井民众的需求。因为儒学并没有这方面的答案,这就为佛教的传播提供了条件。
这是一条很不起眼的山路,山路两旁怪石嶙峋,游客来到这里如果不听导游介绍,基本都是外行走马观花看热闹,但是在当地人眼里这却是最贵的一条路。
另外儒学的“五经”晦涩难懂,一般的老百姓基本上看不明白,这也是为什么朱熹要建立“四书”体素的原因之一。
武夷山世界文化遗产中有一独特的奇观,它就是古代崖居。它是古代山民居住的原始形式,既能起着防兽、防盗作用,又能巧化天然山体为屏障,利用天然岩罅为宅居,节约建筑材料。武夷山古崖居(天车架)位于水濂洞景区、章潭涧面、丹霞峰岩腰一狭长岩洞之,为武夷山存十数处古崖居之保存完好人文胜之,相传宋代就有山民穴居此。
佛教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一些问题,对此,朱熹在他的人生中第一次为官的时候就深有感触。在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朱熹到福建省同安县任负责管理教育、赋税、吏治的主簿,据同安县志记载,其中,赋税最让朱熹头疼。
清咸丰4年至7年(1854—1857),太平军两度进入崇安(武夷山市),城中富豪纷纷在武夷山各处天险构筑避难所,此是其中之一,构建时用天车(旧式轱辘)从岩底起吊木料至岩腰狭洞之内,再依势架设木楼。木楼恍若空楼阁,上仰崖,临深涧,正无路可攀,年太平军在此围攻豪多时,未。
当时的同安县要完成赋税十分困难。据说,当时的同安县人口稀少,而寺庙却非常的多。县志记载,同安有庵七十二所,而寺庙占用了大多免税的土地,造成赋税“官失常赋”,使朱熹的工作难以进展。同样的情况,在当时十分普遍。
但后山有小经可通,奇险无比,曲折盘旋,顺悬崖裂隙而涉,方可达,难怪太平军也无法攻破崖居。庆幸,否则该景点将不复存,天险留物。“天车架”嵌于崖壁半腰的一条东高西低、长约百米的岩罅中,上下相距数十米,崖居通过木制的“天车”(辘轳)上升降便载人和传送物资。崖居建筑为土木结构,巧如空中楼阁,端为膳食区,完好地保存民用瓮、臼、舂杵、土灶等遗留物。
福建省泉州市至今乃以名寺众多而闻名,据《泉州宗教志》记载,列表记录了从西晋太康年间泉州建第一座寺庙开始,到朱熹那个年代一共有238处,依当时泉州40万人口计算,不足1700户就拥有一座寺庙。
中部为起居区,深广各数十米,建有两层木楼房,梁、柱、檩等均保存良好;西端装有4副辘轳,绞盘和辘轳架等仍可使用。崖居东端、中端和西端有木梯、栈道相连,形成一个完整的住宅群。他们架“天车”,以便人与物自如上下;“开旷”,拓宽崖居面积;“接泉饮”,以证充的饮水源。岩刻所载的山中曾有私设铸钱场之事,恐系传说,可稽考。
导致政府税收锐减是一个方面,而出家人越多,必然会让服兵役种地的人变少。
崖居者在此居住数月,俟太平军过境后即返回豪宅,崖居即无人居住。41年后,为避免传说中的红毛鬼(指洋人)扰崇,又住进了蔡氏的大姓士绅,他们在崖居的石砌矮墙上嵌了“蔡义礼智房,光绪二十六年 月”的碑石。入住者蔡氏大姓套用儒伦理道德“纲”、“五常”的格言为其各个房头的儿子命。
佛教宣扬的四大皆空,但在解决如何解决国家如何发展上显得十分困难。这就造成佛道二家比较流行的时候,社会却缺乏一种进取的主流的价值观。
“五常”为仁、义、礼、智、信,蔡氏望族入住“天车架”的房头分别为二房蔡义、三房蔡礼和四房蔡智。文物和地方志工作者还涉险登临崖居考察,挖掘出“洪记衣箱第十八号”的竹制行李牌、乾隆通宝铜钱和三寸金莲绣鞋等品,时蔡姓各个房头仓促出城,携妇带仆登山避难情景一在目,恍眼前。
儒学重建的过程是漫长的,唐代从韩愈开始,他扛起了“恢复儒学”的大旗。到北宋,则以程颐、程颢为代表,他们开创了新儒学、理学。两到了南宋朱熹的这里,成为了理学集大成者,标志着一个新的体系彻底形成。
与崖居并为山中文化奇观的有崖葬(既架壑船棺)和崖寺。崖寺建在狭长的岩罅中,寺庙虽小,但举凡知客厅、山门、佛殿、后殿、香积厨、留宿处等均依序排列,一应俱全,香火鼎盛,正应了一句老话“螺丝壳里做道场”,殊为山中观。丹霞嶂岩洞,上倚危崖,下临深渊,地势分险要,乍似乎路可攀。但只要从山后绕道火焰峰而上丹霞嶂顶,尔后从山顶的岩洞口顺梯而下,便可到达其。
朱熹提出了“太极论”和“理气论”,试图解决宇宙的问题,他还提出了人性论、修养论,解决了人性的问题,这就把孔子的学说发展并完整,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明明是建于崖壁间的悬楼,为什么又叫天车架呢?这是因为当时施工时为节省时间,所用的木材均是从岩底直接吊上去的。悬架在洞外的几根杉木,便是当时安装天车——一种起重机械的架子。“由表及里”,故当地人便称之为“天车架”。此可往丹霞岩经“后土”山寨门可进。
关于生死,朱熹认为这是天理,你认识天理即可,这个世界上任何生命都会死亡,任何事物都会经历诞生、发展、高峰、衰落、结束,这就是天地的规律,人生也是如此,你只需要适应这个天理,这就不会对死亡产生恐惧。
说起武夷山,就不得不提这里产的茶叶大红袍。而来到福建,怎能错过武夷山中这条叫做“岩骨花香漫游道”呢。岩骨花香慢游道总长度4.5公里,一路上茶树郁郁葱葱,能听到山间流水潺潺和清脆的鸟叫声,简直就是一个天然大氧吧。
朱熹还建立了完整的人性理论。他认为,圣人不是仅仅是一个学识特别广、博学的人,而是代表一个人生的最高境界,它是真善美合一的,这就可以覆盖很多佛教所提的对于人生的思想,也回应了佛教的挑战,就使知识分子不用都在佛中寻求答案神上慰籍。
途中除了路过因生长着最值钱的六株茶树而鼎鼎有名的大红袍,还能一路欣赏流香涧、鹰嘴岩和章堂涧的美景。此为鹰嘴岩。
朱熹学说的核心就是建立了天理论。儒学哲学化,从魏晋南北朝王弼、何晏开始,历经北宋程颐、何颢、张载等人,最后朱熹集大成,把儒家学说提高到了本体论的高度。
十二月的章堂涧可惜水太少了。
朱熹以天理的存在,应对了佛教万物皆空的说法。既然是天理,那么大家就要遵循规矩。同时朱熹还吸收了佛、道关于精神生活的论述,以成圣贤要求自己,每个人都可以做圣贤,每个人都能成为圣贤,做到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家、治国、平天下。
每个人都要努力成为圣贤,并提高自已德行,提高文化水平。
正是因为朱熹完善了儒学思想体系,人们由此有了生活的目标,从而把大家从佛教的四大皆空中,拉回到现实生活中来。
这就出玩了从元朝开始,中华文明的传承,就变成了朱熹思想的传承。他对儒家经典的解释的传承。元、明朝到清朝,科举考试不仅仅考“四书”的文本,还重点考的是朱子学的解释。如果没有朱熹,没有这一批理学家,如果儒学还是那样衰弱不振,那么国文‘就可能已改变,就如我们在一些受佛影响极大的南亚国家了。到元清,佛道的影响就再没有过儒学了!
过了章堂涧就到了慧苑夺。慧苑寺是一座具有典型武夷特色的寺庙,这里因儒学大家朱熹而出名。在这里,将一生的风景造就静默的诗篇,学会简单地生活,体会这不经雕琢的禅意之境---慧苑寺。
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情,在武夷山,釋家的慧苑寺和道家的止止庵,都在僻静的山水之间,也评这和他们追求避世的思想体系有关,但代表传播朱熹新儒学的书院,则都处在喧哗之地,这确实是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
人类四大文明中,除中华文明之外另三大文明因异域侵略,已消失在历史尘埃之中,从这个角度上讲,朱熹对中华文明的传承确实应该予以高度赞扬!
有人在此领悟的是不经意间的参禅悟道,但这里最打动我的,其实是古寺仍然完整给我们展现出几百年前寺庙生活的原生状态,堪称一块活化石。
这里已经因年久失修而不再开放,但留守的居士仍保留着青灯暮钟下的田耕生活。我想,这才是真正的修行吧。
慧苑寺为宋初建。朱熹曾在寺中住宿攻读,留下木匾"静我神",残匾尚存。
寺庙随山势起伏,层层叠叠,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有大雄宝殿、观音殿、藏经阁等建筑。
寺后有大山、竹林,寺前有武夷山三十六峰之一的玉柱峰和流香涧,环境清幽。
殿内抱柱的一幅对联写道:"客至莫嫌茶当酒,山居偏隅竹为邻。"这是武夷山最负盛名的对联之一,迄今仍为人们所喜爱。
大殿外则是一幅"涧绕流香心洗涤,峰攀玉柱佛庄严"的对联,巧妙地把寺院前面的景观(流香涧、玉柱峰)嵌入联内,颇有韵味。
“吃茶去”!让人感觉颇带点禅意。在这环境清幽雅致,僧人自古种茶、制茶、喝茶、研茶,以茶参禅,以茶当酒,用君子之交至高礼遇纳迎天下客人,以茶广结善缘,这一座仙山古寺可让众多文人墨客所倾心。
上了台阶,这里是一排被田地环绕着的僧舍。
篱笆网外是供僧人们耕地,这种生活状态下的僧侣生活,我也是只在书上读过,在生活中真是第一次见到。
僧舍中的千手观音殿堂
古朴的僧舍,因寺庙处于维修阶段,僧人多去了永乐寺而显得格外冷清。
僧舍不远处的玉柱峰,还有峰下的耕地。
生活在这钟岩、鼓岩、回龙峰、玉柱峰等奇岩怪石之间,闻听那清流汩汩,飞瀑交响,苍松翠竹掩映,金蝉翠鸟和鸣,颇有点道家风范。
看着这充满了田园生活,又颇有点道家风范的生活画面,心里颇有点感动。坚守,远离我们的红尘。
武夷山佛教协会关于暂时关闭寺庙的通告。
居士耕作的田地。
耕作中的居士,希望有机会再与你聊聊天。
与流水的光阴说禅,禅是云水深处的清音,是尘嚣不扰的清静,是返璞归真的清澈。烟火中的纷扰,或许曾让我们黯然伤神,但谁又能说平静的力量不是对浮华的一种抗衡呢?
僧舍里悬挂着的僧人们的合影,看着己十分斑驳照片,心中却升起了点愁绪,有点多愁善感了。
经过慧苑寺继续往大红袍方向走,这边道路会相对狭窄一些,略微更陡一点。
沿途怪石嶙峋,还带着你心里浮起的那淡淡的茶香。
继续往前到了流香涧,三坑两涧的流香涧,听其名字就会把这里生长的茶想象的非常香,流香涧,非常美的一个名字。
流香涧受南北向断裂构造发育而成,两岸丹霞壁立,青藤垂蔓,幽兰丛生。
涧水清澈见底,山风穿峡飘香,让人陶醉,故有流香涧之名。
谷底局促让二人行都十分困难。
登山这座小山峰就到大红袍母树了
这里已是大红袍核心严区了,茶树中标示着各种大红袍茶叶的子品牌,介绍的很详细。
九龙涧,这一带生长的肉桂我们俗称龙肉全名九龙窠肉桂。这里的大红袍煮的茶叶蛋很有名,可以试试。
大红袍祖茶到了。这六株茶树也是中国最值钱的茶树,景区特意为大红袍母树投保1亿元,而它的叶子更是十分金贵,一克曾卖到一万元的高价。
大红袍母树,这是名副其实的“茶王”。字是在百年前寺院的和尚所留。
当地人也靠大红袍母树培育出不同品种的大红袍,经历了若干年的沉淀和口碑积累,如今大红袍已经成为中国著名的茶叶品种,在国外也是声名远扬。
悬崖峭壁十分险峻,而就在武夷山云雾缭绕的悬崖上生长着六株大红袍古茶树,看上去十分普通。
除了这六株大红袍母树,岩骨花香慢游道两旁都种着不同品种的茶树,每年的采茶季这里都能看到当地人在茶园里忙碌的身影。
茶叶已经成为福建当地人很重要的经济来源,难怪当地人称这条漫游山路是武夷山最贵的一条路。
从大红袍母树两边都是峡谷,谷中遍植茶树。
这里空气湿润,我想这也是形成大红袍茶独有风味的原因吧。
当然,作为大红袍茶叶的核心产区,这里的茶叶所具有的高昂的价格和茶叶的稀有性了。
这里的茶叶都标示着其品名,因为我不懂茶,所以就想可能这里的茶叶的口感因地形变化而有所差异吧。
当然,听说这里同大红袍煮的茶叶蛋非常有特点,大家有兴趣可以品尝一下。
马上就要出大红袍景区大门了,种植大红袍的地方都是如此,种植面积很小。
因峡谷中湿润空气,把脚下的石头打湿的水淋淋的,如同刚刚下过雨一般。深深的吸一口这带着丰富的负离子空气!
至于大红袍茶叶的传说那就太多了,大家可以百度下,这里我就不转述了。
这条汉2.4公里的漫游道,一般一个小时走完了,可我却走了三个小时。一是这里的人文和自然风景深深的吸引了我,另外是一个月内庐山、武夷山连接的旅行让人十分疲惫,实在走不动了。
来福建武夷山,一定要去走走这条充满茶香味的山路。一路上看着漫山遍野的茶树,听听那棵有着300多年历史茶王的故事,再喝上一杯香醇的武夷山岩茶,吃一颗大红袍茶叶蛋,这趟武夷山之行也算完满了。
至此武夷山之行全部结束了,补上五夷山景点手绘地图。
[ 来自电脑版 ]
[ 本主帖由 论坛编辑 于 2020-05-03 07:00:00 设置为精选日报 原因:内容丰富 ]
[ 本主帖由 走不到的地方叫做远方 于 2020-04-26 18:25:55 最后修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