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记忆中的模样
发表于2021-06-10 08:55:24查看 5回复0浏览 5

村口老银杏,抖落一身披挂金甲,任逝水东流。

桂花的香氛,弥漫庭院,青山依旧,如黛。

游子归来,不见堂前旧时燕,徒怅然。涧水潺潺,可知我心?涧水涓涓,可解我忧?

忽闻乡音浓,虽说是故人相逢,却见他鬓生白发,左瞧右看,难辨当年模样。

惟有那桥棚,还是旧日晨雾里,抓着祖母的手,去山里劳作时的老光景。与探歌一起回故乡看看吧。

这桥棚,比我故去多年的祖母还要老,翻一翻《奉化县志》,光绪还羸弱的年纪,这桥棚就在了。

我的太公,曾在这桥棚,钓过溪涧里的鱼吧?

我的祖父,曾在这桥棚,售卖过家里吃不完的菜蔬吧?

我的父亲,曾在这桥棚,遇见我的娘亲,倾诉过衷肠吧?

而我,曾在这桥棚,用五分钱、一两的粮票,换回一张葱油芝麻烧饼,囫囵了孩童的味蕾。

桥棚不长,横跨锦溪,10米有余,共有两座,据守溪涧上下游,是两岸乡亲走动的必经之途。

清·光绪《奉化县志》载:“上下二桥棚,县西北六里外应,日岭之水出义让桥、经此达锦带桥。”

祖上仁义,族风淳朴,义让二字做桥名,想来曾有一段典故,未及询问族中长老,徒留遐想。

先祖承帝王血脉,诗书传家,经国济世、福泽乡土,故此又有锦带之桥名。恍惚记得,祖父曾说起明永乐年间,进士太公伟绩,故去时有皇帝御赐,想必此桥与他有关。

桥棚见证了一个多世纪的风霜雨雪,承载了数代应氏子孙的脚步,后世之辈虽多有远行,梦醒他乡,终难忘故土的桥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