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携大X7去了趟泉州
发表于2019-12-29 12:23:26查看 37回复0浏览 37

在这座城市的人,似乎注定与石头结了缘,闽南人的石头文化。石头,这世上最古老的东西,自地球诞生以来历经漫长而复杂的演化,天然成趣。万物皆有灵,从被人类用过来钻木取火,制作成生产工具,到被雕刻成精美、宏大艺术品,历岁月尘。

这次,我前往泉州清源山、崇武古城和永宁番仔楼,和石头进行一场对话。

清源山石刻:沉淀了千年的瑰宝

清源山无疑是无比秀丽的。三十六岩洞十八胜景,绝壁遏云,峰峦叠翠,林泉溢采,洞壑通幽。但它的外表,却那么谦逊平和。不知是什么原因,这座泉山和它山下那个因它而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泉州一样,似乎不愿过分地张扬和摆显自己。——易

早就听闻清源山埋藏着许多文化,逝去的历史都埋藏在山中,尤其是山中的石刻,仿佛在给我们讲述千年来的过往与变化。在清源山蜿蜒曲折的山道上,一个抬头,一个转弯,或许你就能和某个历史人物不期而遇。

清源山是以“道教圣地”闻名于世的,最著名的是人称“鄙人天下第一”的老君造像。据清代乾隆年间编纂的《泉州
府志》记载:“石像天成,好事者略施雕琢”。与四周奇峰碧野融为一体,另有一番天然的奇趣。是我国最大道家雕造像,被誉为“鄙人天第一”。

老君造像边智慧天阶的摩崖上,有明代书法家张瑞图所题写的“道教圣地”石刻。张瑞图是福建晋江人,历任编修、礼部侍郎、尚书、太子太保、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太子太师中极殿大学士等,因给魏忠贤书写生祠碑文入狱,后赎为民,潜居乡里。他擅长草书,用笔方折凌厉,结字奇倔生拙,格独

位于清源中峰的清源上洞,被称为清源山“第一洞天”,因宋代绍兴年间有个裴道人坐化于此,故此洞又名“裴仙洞”。此处山门及洞顶岩石,有几处摩崖石刻,兹选取若干如下。

第一洞天,上款:康熙元年,下款:粘本盛书。位于清源洞第二山门门额。楷书。刚劲豪放,气势非凡。

在清源山遵岩的地面岩石上,我们也看到了姜志礼题写的“百丈坪”三字,单字有一米六左右,同行的朋友直呼“太壮观了,太壮观了”!

“第一山”出自北宋书法四大家之一的米芾,原石刻在江苏南山,当时的尚书李邴酷爱书画,便保存了这一墨迹。李尚书隐居于泉州清源山的时候,见清源山山川峻秀,便把“第一山”也刻于碑在清源山中。南来北往,传为佳话。

弘一法师——李叔同是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他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是一位在近代佛教界倍受尊敬律宗师,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

临终之际,留下遗墨“悲欣交集”,后弘一法师舍利塔及塑像居于清源山。“悲欣交集”也刻于石上,大师慈爱的眼光永远注视着泉州古城。

俞大猷,这位抗倭名将,也多次登临清源山。万历皇帝眼见俞大猷已逾古稀,有心让他告老还乡,俞大猷胸怀大志,以“倭患未除”为据,请求留职发挥余热。皇帝爽快满足他的要求。俞大猷刻石以感恩。此石又称“练胆石”。据说俞猷少时每天到这块大石跟前,时而腾空而起,时而跃而,风雨无阻苦练,终于练出过人胆量。

岩石上的石刻,“胡然北斗宿,化石落人间。天不生奇石,谁擎万古天。”乃是俞大猷所提的诗句,可见他对清源山是如此厚爱。

还有驻泉州时颇多建树、擅诗书的福建陆路提督马负书的诗刻:《丙子春日游弥陀岩即景十韵》。马负书虽是武进士出身,但酷爱书法,善写大字。
这里我们可以见到他的“佛”字题刻,字径约4.2米高,3.8米,其壁立临空,若一佛出世,超然尘外。笔遒健劲拔,尤其末笔一竖,长4米有,劲如大刀插,势逼人。

藏传佛像摩崖石刻,位于清源山碧霄岩的土蕃式样高3米,宽6.5米三世佛,是我国现存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位于最东南的藏传佛教“三世佛”造像,距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

走进清源山,看着古老的石刻,心里不禁感慨:满山的文化,满山的历史,正如东坡游赤壁所言: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清源山,需要用眼看,更需要用心看!

崇武,以石为魂的古城崇武,顾名思义,崇尚武备。在福建惠安东南的崇武半岛,有座崇武古城,是我国仅存的一座比较完整的石头城。据说宋朝时,崇武就设小兜巡检寨,建城已有六百多年了。提到崇武,不得不提的是石雕,堪称世一绝。

石头城里,静静的老街,窄窄的巷道,老街与巷道间,串连起一座座石头的民居。古城的四个城门间,由十字大街连结,每个城门上都有一座烽火台,经年累月目睹着古城的一切。

一条条小巷藏于一座座民居之间。走在狭窄的石巷道,老房子的门终日敞着,人们不急不缓地过着悠闲的日子。

街上,斑驳的牌坊,各种不同的石头建筑,都镌刻着岁月的印痕。

石房子、红砖厝、木结构房子都没有太多的装饰。这些不同年代的建筑透出岁月的斑迹,沉淀的光芒还在。

踏着石板路,沿着长长的印满沧桑的城墙,倘徉于崇武古城。那人、那城,无一不体现了石头城的精神,石头就是这座古城的灵魂。

永宁古镇目前遗留下来许多早期的番仔楼,独特的中西文化在这里碰撞,雕梁画栋,精美绝伦。纵然岁月斑痕累累,这些屹然不倒的番仔楼静静地在这里看尽风雨飘摇,见证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繁衍生息、儿女情长。永宁的番仔楼,它是闽南人南洋历史产物,见证了永宁侨乡的岁月变迁。

一座古厝,一栋番仔楼,一条街巷,都有故事,传承了一方的家风家训,形成了永宁的特色文化和人文积淀,让人感受到这座古卫城的温情和底蕴。

初到永宁,第一次真正了解番仔楼的由来,而永宁的番仔楼,着实多得令人惊艳。精雕细镂的番仔楼一栋又一栋,最不易沾惹尘埃的花岗岩石,曾经固若金汤,如今依然洁净如新。

古巷在诉说着过往,那些看不见的生活。那些不再完整的事物,也掩盖不住曾经的美好。

岁月悠悠,卫城老去,曾经回荡在卫城上空的厮杀声、叫卖声、读书声……都已渐渐远去。老街、旧巷、古厝、热情。不管是在清源山、崇武还是永宁,它可以只是一块石头,它也可以是灵魂寄居的神石可以是消除灾难、厄运、恐惧的护身符。亦或承载着好的祝愿与期许,但人们坚信“心有信仰,身有力量”。当你融入这座信仰之城,你会现,每一块头,都是这城里人们心最自然的寄托。

最后配我的大X7,钱也得赚,生活也得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