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望亭-运河,唐诗里的风雅流年
发表于2020-03-05 15:35:11查看 40回复0浏览 40

望亭运河公园于我这般对生活有着强烈仪式感之人,运河畔、古驿亭,从此有了追忆古时明月、诉胸臆的好去处。

望亭因水而生,世代望亭人伴着奔流不息的运河水繁衍生息、生活劳作。

生于斯长于斯的友人向我描述,他曾牵着母亲的衣角,徜徉于运河之畔,有碎光的夕阳透过层叠的树叶,打在母亲年轻的脸上,耳畔回响着货船越过风浪“呜呜”的笛声。

这是属于他儿时的记忆,那是一幅温馨的画面,每当他向我说起,我的心中都会跃动《外婆的澎湖湾》那悠扬怀旧的旋律。

伫立于运河之畔,由御亭、皇亭碑、驿站、石码头牌楼构成的历史风情,在寥廓的天地间,令人生发出激扬文字的豪迈。

望亭古运河属于唐诗,在盛世年华,运河畔的望亭古镇,有白居易“灯火穿村市,笙歌上驿楼”的繁景。

有崔融“城邑高楼近、星辰北斗遥”的巍峨风姿;更有李绅“朱户千家室,丹楹百处楼”的富贵气象。

大运河“商旅往返,船乘不绝”,数不清的离别,天天在渡口码头上演。

唐诗里的望亭,正是这样一处充满离愁情绪的所在,律动着属于漂泊者的心脉,幽叹着人生旅途的感伤与离情难诉。

有勒马于河畔送别友人的韦应物,“立马愁将夕,看山独送行”的惆怅;有李瑞“空城寒雨细,深院晓灯青”的清愁;更有白居易“怅望武邱路,沉吟水浒亭”的恋恋不舍。

唐诗里的大运河更是诗人反思历史、慨叹兴亡的精神空间。

唐朝的大运河是在隋朝大运河疏通整理的基础上通航的,隋朝的短命与隋炀帝劳民伤财开凿大运河,并多次沿运河南下巡游大有关联。

大运河这段独特的历史,促使诗人自觉反思大运河开凿的“功过”,并由此抒发了对于历史兴亡的慨叹。

李白经过春秋时吴王阖闾游猎之处——长洲苑,面对荒芜衰败的遗址,他不禁叹道,“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而字面上最悲的,莫过于顾况的“高阁成长望,江流雁叫哀。凄凉古吴事,麋鹿走荒台。”

补刀最狠的,则非孙逖莫属,言语尖酸刻薄的不要不要的,诗曰“揽涕问遗老,繁华安在哉?”

古驿望亭,在缤纷多彩的唐诗里,还原了一个多元的大运河形象。

旧物不言,时光惊雪!

站在这浩汤千年的流水之畔,那颗狂傲不羁的心也终于平缓下来,你终于明白,那些曾以为物换星移的岁月,其实只老去那么一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