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千灯古镇 | 昆曲声声千灯浦,牵动吴越万古愁。
发表于2019-06-24 16:09:32查看 44回复0浏览 44

水乡古镇是一类一直在吸引着我的存在。

当年考研的时候一直以为南方遍地是水乡,就和《生死线》那种的,青石板,绿蓑衣,红花微雨,淡色古井。结果我来到了 上海 ……完全没有……

直到有一次刷到了“古镇”这个概念。

于是我就打算看遍古镇。

千灯 算是我的第一站。名字很好听。来自百度知道的一位知友的回答:“ 千灯 ”原名“千墩”,典出《汉书·吴越春秋》:吴淞江畔有土墩999个,至 昆山 南30里处有一土墩,依序为第1000个,于是称为“千墩”。此名用2500余年。当地方言,“墩”“灯”同音,上世纪60年代改为“ 灯 ”。不知始于一天, 千 人想到了,要和灯结缘,让镇名名副其实。他们思考着,也追寻着,上网寻找,也托人打,却知缘何处。

这里可以追溯“百戏之祖”昆曲的诞生和发展;也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名句出处顾炎武的老家。

于是我就来到了这里。

我的宝驴吉利博越!

看一下内饰!

       等到目的地后一下车就见到了隐匿在现代都市间的一个三进四柱的“ 千灯 古镇”的牌坊。顶部的屋檐两侧是翘角飞檐,中间放着四尊瑞兽石雕。还是挺漂亮的。顺着牌坊向前走,就到了尚书路。

       首先被眼前的 千灯 浦和三座桥吸引。 千灯 浦是一条河,宋元时代 江南 水患严重,明永乐元年,户部尚书夏元吉奉令携太常少卿袁复开浚吴凇江,顺便疏拓 千灯 浦,百姓为纪念夏元吉把 千灯 浦名尚书浦。河上有座桥,东边小桥叫方泾浜桥,因河名方泾浜而得名,为明特色;中间横跨尚书浦上三孔拱桥为恒升桥,恒取步高升意,为代特;西岸一座巧玲珑的木桥是鼋渡泾桥,为宋特色。这里,又被称作是“三桥邀月”。鼋渡泾桥旁,即 望江 楼。

       向前走,看到了“牡丹亭”。不禁让人想起来了汤显祖。提及元杂剧,昆曲这个词,又冒到了我的脑海中。作为顾坚的老家, 千灯 在 中国 戏剧史上,是绕不过去的一个地方。

千灯 古镇的牌坊

恒升桥和 千灯 的古景

脚下的石板街是 江南 古镇保存最长、最好、最完整的石板街,石板街面是人行道,石板下是下水道,沿街临河,且与每家每户的下水道及河滩相沟通,从河滩驳岸边泄水入河,是优良的排水系统,即使倾盆大雨也排泄畅通,雨停水干,从积水。据说这条路始建于宋,清进步延伸修缮,民国时期 朱家角 筑路匠王世昌重修缮。

这条石板街很有特点。每块石头,在阳光下,从灰色,逐渐呈现出淡淡的红色,这种石料又被称为“胭脂红”。很有意思。

千灯浦上望江楼,一碗浅茶解人愁(望江楼茶馆老板如果要用这句的话别忘了给广告费谢谢)

接下来我们就要去延福禅寺去祈求平安与寻找长生不老路!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延福禅寺也是建于南朝齐梁时期,具体是公园503年,1500多年的历史。最兴盛的时候,这里有禅房1008间,和尚800名。延福禅寺和各朝各代命运联系在了一起。朝代覆灭,延福寺就遭到破坏。时局稳,延寺得修整。兴盛衰败,就如同枚硬币的翻来覆去,谁知个时候又是么样呢。

延福禅寺 - 正门

秦峰塔

延福禅寺 - 大雄宝殿

延福禅寺 - 大悲阁

李斯的《秦柱山碑》

或许, 

千灯 浦在桨声灯影里,会诉说着另一种故事。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船上看你。

泛舟时,还下起了雨。微雨和凉风,让人迷醉。

我终于理解了周董的那句“天青色等烟雨”,可我在等谁呢。

这,大概就是生活。

此次旅行结束,我们也要准备驾车回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