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发表于2024-05-08 11:09:37查看 366回复2浏览 366

我是23年从BBA车主换成理想车主的。你问我,理想车主的用户画像是什么?是高不成低不就,消费降级又想充门面的那群人吗?是的,我很难否认自己又想装b又没钱。

 

但我最近忽然发现了电车车主的革命意义。

——我们是冲破几百年来由传统车企构筑的种姓制度牢笼的先行者!

 

30多万的理想L7,集成了以往在百万油车上才能拥有的配置。传统车企是无比贪婪和傲慢的,座椅通风?加钱;方向盘加热?加钱!买了理想,再也不用抠抠搜搜舍不得加配:皇后二排空间、高端音响系统、辅助驾驶ADAS、全天窗、真皮饰、空气悬架等真很让人爽。

 

传统车企财大气粗,他们长期操纵着消费主义,建立了清晰的品牌层级结构。谁是婆罗门、谁是达特利,在上,油车鄙视链稳定而坚固。

 

消费主义的手腕一贯如此:

Step1:你想要获得社会认可的好身份吗?

Step2:什么身份才是好身份?

Step3:好身份该对应哪个品牌、哪款车型?

 

于是我们被迫活在了一个被捏造的种姓制度里。消费主义文化鼓励人们通过购买商品来展示个人成功和社会地位,汽车作为大宗消费品,自然成为这一文化中的重要符号。传统车企通过广告宣传、名人代言、车辆定价、技术专利方式化了品牌与份之的关,使得汽车仅仅交通工具,更是社会地位和个人成就的在标志。

 

直到——新能源汽车撕开了楚门世界的围栏!它让已经凝固的鱼塘又卷了起来!内卷带来的审美多样化、注重高性价比、环保创新理念,是有利于消费者降本增效的。而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卷出国门,又能够从欧美传统车企的婆罗门嘴里分得杯羹。于国民双利。

 

目前新能源汽车在新车市场上大刀阔斧内卷,但在二手车市场上还需一定时日的努力。在二手车市场,油车新车市场的价格序列通常也会得到延续,油车的初始价值、保值率以及品牌效应都持续存在预期,这种长期的品牌壁垒确在一程度上构建一个相对封闭的二市场体系,影响着消费者购车决策。

 

尤其是很多新能源品牌近年来的陆续破产,售后市场、二手市场是最敏锐、最保守的投资客,电车还没能像传统车企一样坐上主桌。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随着消费者意识的觉醒和“去消费主义”趋势的兴起,电车正在推动汽车行业向更加多元化和包容性的方向发展,我将持续看多电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