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徽州这道臭鳜鱼的传奇
发表于2021-10-19 14:56:43查看 148回复0浏览 148

徽菜,我国八大菜系之一,低调有实力。徽菜的故事,还要从一条鳜鱼说起。

吃鱼,一般讲究鲜、香、嫩、滑。而汪曾祺先生在书里说的那道徽菜代表作——臭鳜鱼,跟大家一般印象里的鱼大有不同。它是臭的,是腐烂的,但同时又是香的,鲜的。

△经过改良的臭鳜鱼。图片来自安徽人家酒店菜品拍摄

这专属于徽州的“臭”,很多人听说过,但好奇心重的人,早就见识过这道臭鳜鱼的“威力”。

吃不习惯的人,对这样的“臭”完全无法理解。

我们都知道,在中国人的手里,一条鱼有百种做法,千样好吃。为什么徽州人偏偏要让一条好鱼烂掉,并且吃掉?

说到原因,也许徽州人会先告诉你一个故事。

在200多年前,一个叫王小二的衙役准备从外地来到徽州卖鱼,讨好当时爱吃鱼的苗知府。

当时的徽州并不产鳜鱼,只能从附近一带运进来,可路途遥远,每次来回都要花上一周时间。

鱼贩们以鲜鱼入桶,一层鱼,一层薄盐覆盖,再运送到徽州。

有一次,天气很热,还没到徽州,桶里的鱼就散发令人难闻的臭味了。

但既不能让知府大人吃不了鱼,也不能让自己血本无归。

于是,想到给鱼覆盖大量的盐来挡住臭味。

又找来厨师用红烧的方式来做鱼。鱼的味道依然臭,但吃起来奇鲜无比,令在场的人纷纷赞不绝口。

还有另外一个传说。

相传南宋年间,古徽州地区商人每年在春夏交替,鳜鱼最为肥美之时捕捞,顺新安江而下运到当时都城临安去贩卖。

由于路途遥远,交通不便和保鲜条件的落后,经常因天气炎热造成腐烂而损失惨重。

一次一位商人损失之后,生活难以继续,他的妻子尝试将已变质的鳜鱼,用菜籽油煎炸后用酱料、葱、姜烧制,发现鱼臭味全无,反而有一种淡淡的特殊香味,鱼肉温润如玉,呈蒜瓣状,入口鲜嫩有嚼劲,比之新鲜鳜鱼别有一番风,经后世厨师研究进,已成众喜爱一道

从此,徽州这道臭鳜鱼的传奇,就开始了。

而我们在《中华遗产》一书里,尚且能窥见鳜鱼成为“臭鳜鱼”的些许真正来历。

在1840年以后,扼横江、新安江汇合处的屯溪,变为当时的集散中心。头脑灵活的徽商,不想让回去的船放空,准备带些山区的水产品回去。

鳜鱼生性凶猛,肉质紧实,是人尽皆知的美味。所以,鳜鱼便成为了他们的选择。

但当时条件有限,将鱼带回去的方式,唯有像故事里那样,先把鱼给腌制起来。

1988年6月,由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名菜谱》之《安徽风味》卷章中,很详细地写着“腌鲜鳜鱼原名臭鳜鱼,起源200多年前,是徽州传统名菜。”

“腌鲜”二字,是徽州当地的方言,如字面意思,把新鲜的食物腌制起来。也许是因为味道太臭,后来更多人喊“臭鳜鱼”。

从古至今,令不少猎奇的人因为菜名而把它们当成争相品尝的美味之一。

前些年,搜罗各地极致味道的《舌尖上的中国》也专程来拍过它。

以前呢,徽州人喜欢在腊月腌鳜鱼,但现在基本一年四季都有得吃。

先煎,再下重酱油,火腿、葱、姜、蒜与辣椒,大火烧制,浓油赤酱。汤色红亮,又有“富贵有余”的好寓意,也“臭得执着”。一道臭鳜鱼,要么是徽州人的乡愁白月光,要么是外地人因为一部《舌尖上的中国》寻味而来。

这条臭鳜鱼也成了各大徽菜馆的招牌菜,没有臭鳜鱼的徽菜馆,肯定算不上正宗的徽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