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臭鳜鱼、中和汤,吃的不仅是一道菜,更多的是这道菜背后的文化和故事
发表于2021-11-16 15:16:18查看 29回复0浏览 29

俗语有云: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中国的百姓基于其独特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使其饭桌上的菜肴各具其地域之“味”,并对其精益求精,再加之其它的因素,从而有了我们今天的中国传统八大菜系。 作为八大菜系之一的徽菜是这样产生。徽菜系又称“徽帮”、“安徽风味”,是国著的八菜系之一。

受储藏条件和保鲜技术的限制,许多季节性的原料还有明显的限,如产自夏季的原料在冬季就没有办法得到,产笋季节就不到笋子。

而有些徽的出正是由于这种储藏和保鲜技术的足,如深受人们喜爱的传名菜“臭鳜鱼”,鳜鱼产长江而非徽州,捕捞后取到青阳、太平运到徽州需十天半月之久,虽采取粗盐包裹等保鲜方法,但到达徽州后已经臭,过徽师傅们的精心烹制,鳜鱼似臭香,嫩而鲜,所即使运输和保鲜技术较的情况下,人们仍把新鲜鳜鱼采用浅腌久储方法使其变臭,做成“臭鳜鱼”。

图片:安徽人家臭鳜鱼

徽菜中有一道不太显眼的中和汤,相传已有700多年历史。相较臭鳜鱼、毛豆腐的显赫名声,中和汤一直冷清无闻;相对牛尾狸、马蹄鳖的人文雅致,中和汤只是平淡无趣;相比一品锅、包袱饺的一一忧,中和汤则显得十分平静无澜。中和汤虽气不,却人寻、意蕴深长。

图片:中和汤

南宋祁门人方岳在湖畔的星子县为官,因嗜好豆腐,常泛舟中河,捞取河中虾米清煮豆腐为汤,清澈味香,鲜嫩不腻,因此取名中和汤。方岳出身于一个世代耕读之家,七岁能赋诗,时人称为神童,后来中了进士为官。其一生仕途顺,却能淡然视之。这可从其留的诗词文章窥见斑。方岳的诗,多描写农村生活与田园光,诗风朴自然,清新朴,平白如话。洪焱祖说他“诗文四六,不用古律,意为之,语或天出。”其词作风格清健,文章则流畅平易,切直

举其诗作,如《感怀》:

已矣随流去,

色苍然上面来。

已惯山居无历日,

不知人世有公台。

《感怀》诗共有十首,皆是他解职乡居时作。诗中疏淡远诗句,透露出他处世平和放的心境。他曾在《次韵别元可》诗中说“书厌频读,诗须放淡吟”,这或许就是他诗如人生、人生如诗的真写照。

在回到这道汤羹的字上来,中和之“和”虽与“河”同音,为什么方岳要改“河”为“和”?这其存有许讲究?中和,字理解就是中平和。《礼·中庸》:“中也,天之大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就是根本,达就是广、普遍的,达道就普遍原则。中、和,以为贵,以和为美,儒家人生观重要概念,是儒中庸之道的主要内核。

人生何其漫长,当你端上小碗和汤品尝时,或许这轻啜慢嚼之间,能悟出一些人生的道道来。

止臭鳜鱼、和汤,一品锅、刀板香等徽菜都有其背后的文和故。安徽人家同时将故事巧妙地融到菜肴中,食客吃不仅一道,更的是这道菜后的文化和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