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发表于2024-05-25 16:24:10查看 1712回复9浏览 1712

上汽集团对星云架构缺少足够的介绍,使外界对这个架构不够了解。即便tech show会场,架构工程师着重强调的也是柔性能力,对基础架构没有足够的着墨。 星云架构整体对标SEA,但比SEA更Progressive。 云架构的英文叫MSP,常功化的字,云架构下有E1、E2、E3三种底盘,对应PMA1、PMA2及更门的平台。 E1架构:E1是叉臂加五连杆,兼空簧和后轮转向,该平台诞生高级车飞凡F7、智己6系和7系 己L6是星云2.0的首产品其首先搭载犀智底盘。 这里的概念很乱,实际上E1架构本就支持VMC,星云架构则不用意是第几个本。 E1架构的尺寸上限就是L7和LS7,极度浪费空(也就是高级),后转和布式机让后备箱空间捉襟见肘,L6更明显。 E2是麦逊加连杆,只兼CDC,不支持空簧和后转。这平台又分为窄两架构,相比之下就知道这架构主流用款。 窄架构是MG4,宽架构是飞凡R7和飞凡RC7,后两的空相比F7和L7 LS7非常,尤其后备。 E3是麦弗逊+扭力梁,这就是个门产品了,概还一些10万级别的车,目前还没有量产。 晚架构工程师云里雾里说非常柔性的东,大概可以理解为搭,比如E1架构可以搭E2架构同时出现,这就他们新定义的模块库,就是的名词「系列化平台」。 这其的代表就是MG Cyberster,宁德时代的77度池,E1后E2搭配,这两平台很多尺寸上接近,可以根据布置、空间来自由组合。 实际上E1、E2开发思路整体一致,只是位不同,但考虑到需求同,就将悬架、电机、电池、后架都做了模块化设计。 然这里面还有一些经验足的问题,比如起初对未来的规划过分胆,划了量冗,使得很多地方都了影响。 这里就像蔚来NT1平台到NT2平台进化,随开经验积累,来越知道需要什么,越来精准发,对冗余控制来越准。 总而言之就,星云架构过了那个堆料的最初阶段,迎来提升体验的第二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