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千年盐都黑井古镇——大龙祠
恭喜楼主,本帖被收录进
『精选日报-旅行游记』
更多精彩内容
点击此处
黑井古镇位于恐龙之乡禄丰县,自古以来是个产贡盐的地方。据《黑盐井志》记载:“土人李阿召牧牛山间,一牛倍肥泽,后失牛,因迹之,至井处,牛舔地出盐。”为纪念这头黑牛的功绩,遂称此地为“黑牛盐井”,后称“黑井”。黑井历史悠久,从出土的石、陶、铜器、兽骨等文物考证,早3200多年前新器时晚期就有少数民族祖先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生息劳作。
千百年来,黑井盐养育着一方百姓,使黑井成为“富甲两迤”之地,封建中央政权在这里建制,四方客商向这里云集,各种文化在这里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原文化与地方、民族文化相融合的多元文化体系,致使黑井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建筑文化、宗教文化、饮食文在全省乃至全国都独树一帜。如今的黑井古镇,虽不复往日繁盛,但依然一座可替的“历史文名镇”,一弥足珍贵的古盐文博物馆。
沿黑井古镇西边登山
差不多15分钟可以到达半山腰。
一路上茂盛的小叶榕镶嵌在红砂石的游路上
登高俯视整个古镇
对面的玉璧山巍峨耸立,著名的成昆线从玉璧山腹中穿行而过,大桥边高达50米的盐厂大烟囱高高在上。
在黑井镇禄丰县第四中学校内,有一座建于清代顺治十六年(1659年)的大龙祠,后遭兵变焚毁。康熙元年(1662年),井司聂开基重建,古称为“肇井神祠”,后改为大龙祠。清雍正三年(1725年),
古老的建筑,清明时候的瓦屋面,让你感受盐文化的历史沧桑。
大龙祠的大殿面阔五间,木结构,前檐施以斗拱,殿内原有一组雕像,现已不存。
大殿后经多次维修,但大木结构仍保持着明末清初的建筑特点,
建筑绘画构图严谨,笔力遒劲,色彩凝重,显示了画师较高的绘画技法和修养,
雍正皇帝赐黑井“灵源普泽”牌匾,现挂在大龙祠内,此匾长2米多、宽80厘米,匾上雕有9个龙头,“灵源普泽”四字也正是雍正皇帝对当时黑井卤水惠泽普天下的评价。
小木构建雕刻精美,石雕工艺成熟老练,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大龙祠前的戏台建于清中期,民国初年重修,是黑井龙王会、龙灯会、洞经会活动的中心,现存建筑保留有大量当时的社会文化信息。
大龙祠是黑井镇保留比较完整的古建筑群,建筑规整,时代久远,
其大殿保留了大量明末清初黑井地区木架结构建筑的特点,它记载和反映了黑井古镇历史、社会、文化的变迁,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2005年,黑井大龙祠被评为楚雄州级文物保护单位。
六不像——文物,原本竖立在武功将军墓,后被盗走,盗贼抬不动,扔到龙川江边,现已经残缺不全
每次来到戏台上,都仿佛穿越到古时候,老爷们搂着三妻四妾、喝着茶,悠闲的看戏。
大龙祠门外栏杆的小石狮子。
累了,红砂石的石凳上休息一下
下山,
刚好遇见中学放学。
路边的大榕树
再来体验红砂石的故事
小巷人家
狭窄的巷道
红砂石民居。
下山容易,好快就到主街道
寸土寸金的古镇,无法满足消防的需要。
特色民居
朋友们可以在街上自由享受各种商铺的热情
这里是旅游接待中心
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