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一路向北,万里行(十一)———皇家陵园清东陵
发表于2021-08-20 16:51:56查看 199回复2浏览 199

从我家到清东陵很近只有两公里。到了黄花山山口就可以俯瞰陵区了,山口也是天津蓟州区和河北遵化的分解线。

我们没有走清东陵的正大门,下了山口就可以看到第一座皇陵 定陵,定陵是咸丰皇帝的陵寝。

定陵是咸丰皇帝的陵寝,位于清东陵界内最西端的平安峪。定陵始建于咸丰九年(1859年)四月十三日,完工于同治五年(1866年)十二月,前后计有7年半的时间,净耗白银三百一十三万四千五百四十七两之多。

定陵的用料分为两类,一类为筹办的物料,有咸丰帝生前陆续采买的,也有咸丰帝死后,从各地调运的;一类则为原宝华峪陵寝的旧料。

宝华峪陵寝原为道光帝陵寝,因地宫出水被废弃。使用那里的旧料,主要是为了节省开支,同时也有缩短工期的因素在内。

据档案记载,所用的旧料,大部分为石料,如石门、石像生、石望柱等大件白石计65件,各种旧砖605464块,旧隔扇62扇,坎窗24扇,节省白银20多万两。

定陵地宫内层层升高,建筑布局紧凑、高低错落有致,具有明显的层次感。定陵地宫内葬咸丰皇帝和他的孝德显皇后。

由于定陵没有开放,所以来这里的游客不多,大部分游客更喜欢去神道,乾隆的裕陵,慈禧的定东陵,这些名气更大景点。我倒是更喜欢这里的幽静。

第一个建筑是一座五孔平桥,每侧栏板7块,然后是涵洞一座、五孔拱桥一座

定陵神道,尽管路面已经坑坑洼洼,青石板间杂草丛生,但神道两旁的石像生保存非常完好,对称排列在神道两侧,武将威武,文臣虔诚,形象生动,表情逼真。

1945年,距离大清结束统治近34年了,屡遭劫难的清东陵犹如昨日黄花早已残破不堪。

自王绍义盗掘康熙帝的景陵满载而归后,盗匪黄金仲也决定撇开王绍义,单独谋划盗掘定陵。虽然黄金仲参与了景陵的盗掘,但没有王绍义这个石匠出身的盗匪有盗墓经验,指挥人手屡次碰壁下延缓了进入地宫的时间。

过了几天后,黄金仲带领手下人费尽全力终于打开了定陵地宫大门,暴力触碰下打开了定陵内部的毒气机关。盗匪们纷纷退下,待毒气散尽后,盗匪们才聚拢过来准备进入地宫。

但他们遇到了一个大难题,定陵地宫中有地下积水,随着他们的进入,地下水位越来越深,很快淹没了腰际,人在水中举步唯艰,寸步难行,更何况盗墓呢?

黄金仲等人经过商议后,返回地面上隆恩殿中,将殿门上的牌匾和门板卸了下来,用绳索捆成简易木筏,乘坐木筏一路顺水进入地宫中的主墓室内。

这群盗匪乘“船”在定陵地宫内兜兜转转,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咸丰帝漂在水面上的棺椁,之后便用利斧毫不犹豫的劈开了棺盖,将陪葬的金银珠宝一扫而空。

这种在陵墓中“乘船”盗掘的情况并不多见,也可以算得上奇闻一桩,给盗墓这种惊悚的事增添了几分传奇色彩。

牌楼

碑楼

下马碑 左右各一块

遇见彩虹

定东陵始建于同治五年,因为位于咸丰皇帝东侧,故得名。其中慈安太后之陵位于普祥峪,慈禧太后之陵位于菩陀峪,为示区别,慈安陵又称普祥峪定东陵,慈禧陵又称普陀峪定东陵。两座皇后陵墓并列而建,规制相同,中间只间隔条马糟沟。

光绪二十一年,甲午战争刚刚结束,慈禧太后正式重修陵墓。慈禧太后最先要做的就是换掉隆恩殿前的那块丹陛石。丹陛石,又称陛阶石,通常出现在宫殿前台阶上的石头,这是帝王的身份象征。

慈禧陵碑楼

按照明清规制,丹陛石上刻着“龙凤戏珠”的图案,本来应该是龙在上凤在下,寓意是皇帝为天,皇后为地。慈禧太后指示工匠,一定要将丹陛石雕刻成凤在上龙在下,慈禧野心昭然若揭。

然而,就在慈禧太后为自己的得意之作激动,并准备将这块丹陛石镶嵌在隆恩殿前最显眼的位置时,她发现了一个小异常。在丹陛石最下端的“海水江崖”这部分图案中,工匠还雕刻着一只很小的壁虎。

在外人看来只是一个小小的点缀,可寓意并不简单。据说,古代皇宫中曾饲养了很多壁虎,这些壁虎都以喂食砂土为主。这些壁虎被杀死晒干制作成粉末,刚入宫的妃嫔们用此粉末点在额头处,名曰“守宫”。清朝紫禁城里没有养壁虎,但对“守宫”的做法深信疑。

面对这个小壁虎,慈禧太后暴怒,随即产生了深深的恐惧。正因为如此,慈禧太后下令重新雕刻丹陛石,并将原先那名工匠砍了头。如今这块丹陛石依旧保存完好,长3米,宽1.6米,中间雕刻着“凤引龙”的图案,周边用着缠枝莲花、福寿三多图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