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发表于2024-03-04 13:04:51查看 1356回复9浏览 1356

奔驰宣布放弃 2030 年实现全电动化计划,未来十年继续开发燃油车,如何从商业角度解读此举? ———————————————— 我聊聊我的看法,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首先,温室效应,气候变暖,节能减排,碳排放,碳达峰,碳中和,这些词汇都欧美出来,本是树立一道技术壁垒,发达国家对发展国家收割。具体段有各种行业标准,专利护,放法,碳放税等。准的定绝对不是为了什么公平义,而是利技术护来赚取利润。举最简的例子,体育界乒乓球小球变大球,更公平?更合理?实际就是换玩法扼杀某国已有优势。 最早举电化大旗的是谁?欧。跟进电动是谁,日本。高举动化意义哪里?为了环保?在车辆的尾污染都没有烧饭抽熏腊肉多,干嘛非怼着汽尾气?本质就是给技术迭提供理由,只有技术不断迭代,才能保持固有优势,让发展国家产业发不出来。在时提出电动大旗时候,以奔、宝、大众集团为首已在试探纯48V轻,P2插混和纯电的技术方案,并有相对应量产产品。而以博世、德尔福、陆、舍弗勒头部应商都有足够的48V、P2等完整解决方案,而日也有纯电和动足够的技术积累,按照他们的想,提出动化线,全世界须跟进,这样以中国为代表的车企传统燃油车须要技术升级,要使用更他们供应技术,他们赚的更,他们的车型竞争力更强,车企和供应都能一杯羹,岂美哉。 这种玩法燃油时代获得了大的成功,像欧盟排放法规从EU1级到目前EU6E,而国当时具备独立自主的能力,基是复欧盟放法的,准,工况,试验方法,技术要求,试验备等都是沿欧标,欧洲想卖到中国来毫无压力,验证一即可,日本国虽然有自己的标,但他们卖欧洲,所把欧车型卖到中国也没问题。 随着技术指越来严苛,对排放后处理、发机硬件提出更高的要求,控制系、高压直喷、油泵、VVT、起发电机、催器、轮都需要用欧美日供应体系,因为只有他们技术方案能应如此高的放法,这致卖的车企不赚钱,供应商血赚。 能源是如此,欧放了个卫后,希望让广大亚拉跟进,开辟新的赚钱赛道,博世西门子电机、松下池、装博世电控等,新能路线出的时候,他们是具备技术优势。但这里出现了个变数,中国的新源战。凭借举国之力,培育出夸张产业模,能源场,应商体系,后市场服务,国的能源论是技术方案还是场认可度,都成为世界一级,如推动全面电化,那么欧日就须把蛋糕分出来给国。 如果仅仅是这样,觉得欧美日不见得不接,毕竟只是桌上了一吃饭,少一盘。但!所有人,括中国人自己也忽了产业的“卷”,在燃车时,大都有默契,应商赚多少,车企赚多少,市场服务赚少,家都维持一平衡,一起赚钱的同时促进产业展。可在新源市场上,国这么多新势力都要存活,不可避免地始价格战,应商为了场份额,血拼成本,这种节奏远远高于海外的能源体系,致海在技术指标上远远后中国,在成本管控上也远远落后中国,更重要的,能源这种被誉为高技的兴产业,利润率居然这么! 来欧日传车企想着,他们掌着技术优势,等中国这波卷完,的死,剩下元气伤,他们再进行收购并购,来一波收割。结果卷到24年,他们的技术优势没了,国内新势力基本用海供应的技术方案,他们现在场的话,也没什么话语权。这么去,如果依然坚持全面电化,那他们就是输。 以,特、奔驰放放弃完全电化计划,丰也一直坚持进行完全电化,觉得未来欧日的其他车企也会逐步放弃全面动化,毕竟他们也傻,会放弃自己优势项目,自己劣势项目。由此可见,政策和机构都是为了自己的利服务,没有么公平与正义。 由于风向的转变,我觉得中国新能出口既是机也是战,战在国新源进军美日基本不可能,进军欧盟也会到阻碍,机在广亚非拉地区,可以培育他们的新源汽观念和市场。与此同时,欧盟依然有世影响力,欧洲如果放缓电车步伐+美本来对电动就没有过多政策干,世范围电动取代燃油车步伐会变慢。国内企可在国进行能源,国外然要拿出燃车去争夺市场。毕竟,中国这么车企,全部卷在国,只会导致家都没饭吃。 以上所有容,只是个人看法,欢迎起讨论。